本報訊 日前,中堂鎮9名新兵身著戎裝、胸戴紅花,個個精神抖擻、意氣風發,他們將奔赴軍營,履行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。這些新兵中,有不少是因為家風傳承,接力從軍,用青春和熱血續寫參軍愛國情懷。
“作為烈士后代,參軍報國義不容辭。”中堂新兵羅景煬身著戎裝、胸戴紅花,在近日舉行的新兵入伍歡送會上激動地說。今年本來應在大學讀書的羅景煬,其曾祖父是革命烈士羅其屏。羅其屏于1905年出生于廣東惠州博羅縣,1922年秋,他轉學至廣州市英語補習學校。受當時廣州如火如荼的愛國學生運動影響,他一腔熱血,積極投身學生運動。1923年9月,羅其屏考進同濟大學附中,1925年升入醫科。在同濟就讀期間,他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。1926年轉學至廣東大學(今中山大學)醫學院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27年4月,羅其屏被捕,1928年春天英勇犧牲,時年23歲。
“我很小時,總是聽大人們講曾祖父的故事。”羅景煬說,自幼聽著革命故事長大,他對曾祖父的英雄事跡熟記于心,從小就在心里種下參軍報國的“種子”。在考上佛山大學藥學專業后,他仍未忘記自己的“從軍夢”。今年,羅景煬順利通過征兵各項考核,如愿成為一名新兵。“曾祖父的一生告訴我,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守護這片土地。能參軍入伍,是我的榮耀,也是為了不辜負先輩的遺志。”羅景煬說。
“看見孩子穿上軍裝,實現他從小的夢想,我們雖然有不舍,但更希望他能去部隊鍛煉自己,保衛國家。”羅景煬的父母說,希望孩子到部隊之后能安心服役,刻苦訓練,努力成才,為國防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“如果問我為什么要當兵,我會驕傲地回答,因為我骨子里流淌著軍人的血液!”在上半年新兵入伍歡送會上,新兵黎佳銘的聲音格外鏗鏘有力。接過祖輩鋼槍,黎佳銘成為一家三代人中的又一名軍人。他表示會銘記長輩的教誨,像祖輩那樣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黎佳銘是中堂鎮槎滘村人,他的外公張道才曾在廣州軍區水陸坦克團服役,經歷過生與死、血與火的殘酷考驗。小時候,黎佳銘常聽外公給他講部隊的故事,內心對軍營生出向往。“外公經歷過戰爭,炮火的洗禮造就了他堅強的品格,我很尊敬他。”黎佳銘說,正因如此,他非常想去部隊鍛煉自己,賡續紅色基因。“如愿穿上戎裝,我很開心。我會像外公一樣心懷報國理想,在部隊嚴守紀律,努力訓練,錘煉意志,苦練本領,爭取早日建功立業,腳踏實地走好自己軍旅的每一步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