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h视频-夜夜操国产-伊甸园网址-日韩中文在线电影|www.rfjscl.com

東莞“食春”計劃解鎖熱門膳食
 東莞“食春”計劃解鎖熱門膳食
東莞日報
■春天的東莞,就是吃艾角的時候
■春明茶是東莞民間的一種涼茶
■制作春明茶的中草藥材料眾多
■采收木棉花曬干或烘干,就是一道藥食兩用的佳品
不時,不食。春日,食春。
春已過半,清明將至。春水漫生,春林日盛,春風十里,春日美食怎可辜負。東莞人在春日采集新綠鮮嫩的味道,用舌尖感受春天的興致,將春意與春光細細品嘗。食過春鮮,才知春味。
短暫的“吃春”季節,生機勃勃的田艾在莞邑田間涌起;一杯傳承家鄉味的春明茶輕輕飄香;裝點城市的火紅木棉花,綻放在濃湯里,將餐桌變成最新的舞臺……愉悅春日里,惜春的人總能在“唇唇”欲動間品出青翠的春、萬紫千紅的春。一口下去,皆是春光!你在東莞有“食春計劃”嗎?一起解鎖東莞3款與綠草繁花有關的熱門膳食。
“艾”在東莞情飄香
傳統的東莞味道與時節緊密聯系。春天的東莞,就是吃艾角的時候。艾角的“艾”,學名叫“鼠曲草”,具有藥用價值,被東莞人視為一寶。
農歷二月,艾葉剛剛抽出嫩芽,采摘便可以開始。采回來的鮮嫩艾葉,洗凈泥土,在鍋里焯熟,用刀剁碎。然后和白糖水一起注入炒熟的粘米粉。三種材料拌勻,搟薄,就做成艾角的皮。更講究的,是餡料。常見的艾角餡料用眉豆來做,豆子先浸泡一兩個小時,再煮軟、搗爛。隨后加入油、鹽、糖,和些許蔥花,拌勻翻炒,直至香味撲鼻。像包餃子一樣,將皮與餡組合,包好后上鍋蒸20分鐘,艾角就做好了。趁熱下肚,外皮Q軟,內餡有濃郁的豆香味和蔥香味,回味中,艾葉淡淡的草木芳香泛于舌尖,一如春天的味道。
清明時節吃艾角,其實不單單是一種傳統,還因為艾草具有祛濕熱、補氣血、溫經脈等功效。艾角、艾餅、艾葉粥、艾葉菜丸、艾葉煲雞……不同鎮街的艾草食物花樣繁多,正是春日吃艾,各有所“艾”。
莞城、厚街等地會像包餃子一樣做成“艾角”;在虎門和長安一帶,則以“艾草鑊餐”較為常見,也就是在大鐵鍋中,像煎薄餅一樣,把艾餅煎得又香又脆。而在清溪、塘廈一帶,以客家風味的“艾粄”居多。艾角還有咸甜之分,有人喜歡包上花生、芝麻及白糖等餡料,也有人喜歡用眉豆、綠豆做餡,還有人會用菜絲、冬菇等做餡,各家喜好隨人心意。
做艾角、吃艾角,已成為東莞人“春日限定”的一種溫暖情懷。在石碣,很多婦女都會制作艾角,她們保留與延續著這一傳統美食。這個春季,在一個艾草飄香的日子,石碣鶴田廈社區的志愿者阿姨們相聚一堂,準備食材、揉面團、做粉皮、包艾角,她們圍著桌子忙得不亦樂乎,最終出爐一批精致美味,且軟糯清甜的艾角。她們將艾角細心打包,出發走訪社區里80歲及以上的高齡長者,為老人送上艾角,向他們表達關心,傳承尊老愛老精神。
看到美味的艾角,老人們都笑開了花。長者劉婆婆高興地緊緊握住她們的手說道:“你們真有心啊,每年都能收到你們做的艾角,謝謝你們!”“我們一起制作艾角有七八年了,就是讓老人開心一下。”一位阿姨表示。據了解,制作艾角的阿姨們,常通過制作傳統美食,向老莞人送上一份溫暖人心的老味道。
小小的“艾”美食,不僅展現了東莞的特色美食文化,還承載著家族代代相傳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
春明茶里“道”傳承
對于許多東莞人來說,春天必不可少的,莫過于采制“春明茶”。
春明茶是東莞大朗鎮民間的一種涼茶,據載從明朝中期開始流傳下來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,因其具有祛熱解濕等功效,曾是大朗人每家每戶必備的家常之寶。
清明節前后,雨水豐沛,山間草木蔓發,碧綠蔥翠,正是一年采茶的好時節。大朗鎮水平村的村民在上山掃墓時,習慣在山路上采摘一些藥草,帶回家洗凈、曬干、儲藏,等到天氣炎熱或身體上火不適時熬水飲用,這種天然的涼茶就叫春明茶。因為在清明前后采摘制作,因此又稱之為“清明茶”。
傳統的春明茶是由荔枝葉、金銀花、雷公根、紅背菜、田基黃、水浪葉、葡萄葉、山崖虎、一點紅、珍珠草、香芋葉、葵扇葉、鳳尾草、香根、雞仔草、蒲公英、木棉花、艾草、黃果籽等近百種中草藥精心熬制而成,而簡化的春明茶至少也需要幾十種草藥。由于制作春明茶的材料眾多,常常不是一次就能采摘完,其中有一些材料在夏季時摘取效果更佳,如荔枝葉、龍眼葉等。
宋代陳昭遇在《太平圣惠方》中指出:“嶺南土地卑濕,氣候不同,夏則炎毒郁蒸,冬則溫暖無雪,風濕之氣易于傷人。”嶺南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,夏天濕熱、冬天干燥。人們體內容易“聚火”,俗話說也就是“上火”或“熱氣”。
東莞深居珠三角腹地,飲食習慣深受廣府文化浸染,在“取用”與“食用”之間講究順天應時、就地取材。為了除濕去熱,先民們在長期探索中摸清了一些野草的藥性,他們將這些有清熱消暑、祛濕解毒功效的藥草配成許多雜方不一的“土方涼茶”。
春明茶作為嶺南涼茶文化之一,以“藥食同源”理論觀點為基礎,積極探索可放心“食用”之“藥”,取之于大自然的植物草本精華,經本地人世代相傳研究、實踐,不斷總結經驗和積累完善,具有傳統醫藥價值,有著除濕去熱、消暑解毒等作用。它性涼而不寒,入口味苦卻回甘,是男女老少四季可服的“特飲”。每當因飲食不律、上火而引起身體不適時,煲春明茶飲之,效果甚好,不少東莞人的記憶都有它。
春明茶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飲食智慧,濃縮了中草藥文化,具備“預防”“保健”“健康”的特點,有著極其重要的保護價值,并于2010年被列入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“花式”靚湯不負春光
寧食無菜,不可食無湯,廣東人愛喝湯眾所周知。嶺南地區多濕多熱,廣東人特別喜歡煲各種祛濕湯品。三四月間,如火焰一般盛放的木棉花便是這些湯品中的“明星”食材。
因此,在東莞人的眼里,木棉花不僅是美麗的“英雄之花”,更是他們春日餐桌上的重要角色。一系列如木棉薏米排骨湯、木棉陳皮鯽魚湯、木棉茯苓老鴨湯等湯品輪番搬上餐桌,成為春日膳食一道美麗風景線。
木棉花味甘、淡,性涼,歸脾經、大腸經,具有健脾祛濕、活血清熱的功效,這是它在廣東的春日飲食中占據了不可替代地位的重要原因。每當回南天來臨,一碗熱騰騰的木棉花祛濕湯,便成了東莞人迎接春天的獨特方式。
木棉花別名有斑枝花、瓊枝、攀枝花,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,多見于華南、西南地區。木棉花在3、4月間盛開,采收木棉花曬干或烘干,就是一道藥食兩用的佳品。木棉花的藥用,始載于清朝時的嶺南名醫何克諫所著的《生草藥性備要》,其在藏族驗方如二十五味松石丸、十一味甘露膠囊,蒙藥如八味沉香散、健脾散中,皆有應用!侗静菥V目》稱其“能行經絡,達病所,又入血分及去風殺蟲”。
深諳食補養生之道的東莞人,除了用木棉花煲湯,還創新出了木棉花祛濕茶、木棉花祛濕粥等多種美味。然而,享用木棉花也有講究。路邊的木棉花雖然誘人,但長年累月吸收汽車尾氣和灰塵,其益處可能轉變為壞處。因此,采摘木棉花時,應選擇遠離污染源的地方。
東莞人對木棉花敬愛,是對自然的尊重;對木棉花的烹飪,是對生活的熱愛。在濕潤的回南天里,一道道木棉花制成的湯品,愉悅著東莞人的舌尖,保護著東莞人的身體,更傳承了嶺南地區深厚的飲食文化。東莞人的春日好滋味,就在這一碗碗精心煲制的靚湯之中。一碗“花式”靚湯,溫暖著嶺南大地千家萬戶的每一個清晨日暮。當木棉遇見靚湯,不負春光,不負味蕾。
對于吃貨來說,一個季節的伊始,意味著一個全新美食季的揭幕。正值春分時節,你的春日菜單有什么?春分嘗春菜,是中國民間古老的習俗,當下菜市場里上新的鮮嫩春筍、香椿、蘆蒿、薺菜等多種特色春菜,寫滿季節變換的喜悅。不妨順時而食,收下節氣的贈予,讓味蕾感受春天的滋味。